肉肉屋 - 历史小说 - 炮灰夫妻科举养家日常在线阅读 - 炮灰夫妻科举养家日常 第110节

炮灰夫妻科举养家日常 第110节

    褚信一脸腼腆又荣幸,笑?着答应了。

    褚信自个儿照着姜月留下的晶石,依葫芦画瓢约莫雕了十?几个,才终于雕得像点样子。

    不过,由于手法不熟练,加上耳钉所需要的晶石小,他的手上也?划了七八道大大小小的口子。

    他又雕了二十?多个,才真正算能比较完美的复刻了。

    而这只是花了一天的时间?。

    姜月当时学这个的时候,大约花了七八天才达到褚信这样的水平。因而她对褚信的学习速度感到惊奇,同时又升起了爱才之心?。她同褚信道,“这个东西难度大,你的月银再涨十?两。”

    其他干活的石匠原本已经?习惯了姜月给褚信开小灶一事,本不太在?意。可他们一听姜月给褚信涨了月银,顿时都抬眼看了过来。

    姜月这个月末才给所有人都涨了十?两的月银,这才月初,褚信又涨十?两,那他现在?岂不是八十?两一个月?

    要知道他之前可是只有四十?两的啊,如今已经?翻倍了。

    姜月见其他人都看过来,不想厚此?薄彼,宣布道,“你们若是有手艺好的愿意学的,也?可以找我来学。若是刻得好,又刻得快,也?是按一个月八十?两算银子。”

    众人听了不免意动,便赶紧都凑过来看看褚信手上雕的是什么东西。

    待看清楚褚信手上那几枚精巧玲珑雕刻得极其完美的晶石,再瞥见他手指尖几道大大小小的口子时,纷纷歇了心?思。

    这玩意也?太难了,这是人雕刻的东西吗?

    估计也?只有姜月和褚信这样魔鬼的手艺才有资格做这个。

    而且连褚大叔的手都受了伤,要是他们贸贸然尝试,搞不好手指头都要被?削下来一截。

    还是算了,他们还是本本分?分?的凿石头,然后在?做一些简单的比如抛光这样的活计好了。

    毕竟这个世界有参差,人跟人之间?也?是有差距的。

    “钻石”耳钉开卖时,准备了八十?对。

    街上早已有了风声。

    姜月推开门,门口乌压压围着一群人,她却并不意外?。

    众人都听说赵太傅家的嫡次女?赵一如同谢丞相家的嫡三子谢云真即将订婚,而赵一如相看那天戴的耳坠格外?漂亮,在?福恩寺返回去的路上引得许多女?香客围观,将往来道路都挤了个水泄不通。

    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那天赵一如刚相看完,虽然心?中对谢云真很是满意,但却拿不准他是否有意,因而她一颗心?都是不安与忐忑的。

    在?下山的路上突然被?许多女?子围着问,她着实吃了一惊。

    不过她没必要瞒着,便说出了耳坠是来自长?安集市中心?的百宝阁一事。

    众女?子一听便要往百宝阁赶,连赵一如后面说的过阵子才开始售卖的话都完全没听进去。

    赵一如:“……”

    到后面,她每下一段台阶,都少不得要被?路上的女?相客礼貌的或直接或拐着弯儿搭讪并询问一番,她也?只好礼貌的回应。

    只是没想到问的人那样多,她嘴巴都说干了。

    福恩寺坐落在?山上,马车没法上来,赵一如只恨这福恩寺上下的台阶这样多,又恨自己没像来时那样从后山上来。

    如今已经?走到了半山腰,不上不下的只好继续往前面走。

    只是,当每一位女?子刚开口跟她搭讪时,她都直接回应一句,“我这耳坠是长?安百宝阁的,过阵子便会售卖。”

    就当今日是为姜姑娘的百宝阁拉客了,如此?一想,她心?情又好了许多。

    走在?赵一如前面的她母亲:“……”

    算了,也?不管什么礼不礼貌了,要都是这样拐着弯的问还要慢悠悠的回,今日天黑都下不了山。

    赵一如说着说着简直连自己是为什么来福恩寺都快忘了,什么谢三公子都已经?让她暂时忘在?了脑后,终于在?半下午的时候到了山脚,进了马车。

    一坐上马车,要不是她母亲扶着,赵一如都快瘫了下去。

    那天从福恩寺下来,紧接着去百宝阁的女?子也?格外?多,虽然得知同款耳钉还没开始售卖,但也?不影响她们对百宝阁的喜爱。

    许多女?子久不出门,才知道长?安城新开了这样一家买珍玩首饰的铺子,这里的珠钗簪子头花她们也?见人戴过,但这家的显然比她们之前见过的更为好看。

    因此?,纷纷都没忍住不剁手。

    于是这一天,百宝阁里的珠钗和晶石簪都被?抢购一空,连头花和灯笼都被?卖了大半。

    接着,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到第五天,来买东西的客人都格外?多。

    而且由于珠钗和晶石簪数量有限,只有来得早的人才有机会买到,因此?百宝阁每天早上开门时都能见到花枝招展花红柳绿一片人。

    没想到随手送出去一对耳钉却带来这样场面的姜月:“……”

    好了,这几天晚上都要赶工了。

    众女?子连续等了几天,总算等到了“钻石”耳钉开售的这一天。

    众女?子先前有不少人都见赵一如戴过,虽然当时都被?惊艳到,但那时只能远远看着,还出于礼貌不能看得太久,跟如今能近距离观赏、能买下握在?手心?的体验,是全然不同的。

    这耳坠,真的是太美了。

    半个上午的时间?,八十?对耳坠,一对都没能剩下。

    姜远发?和姜氏两人收银子收到手软。

    “钻石”耳坠在?长?安城一战成名,八十?对耳坠就如同第二波无声的宣传一般,买到的女?子都戴上了,引得周围人人艳羡不已。

    来百宝阁买这耳坠的女?子越来越多。

    又过了几天,姜月见褚信雕刻耳坠所需的晶石已经?格外?熟练了,便将耳坠的全部制作过程都交给了他。

    接着,她便趁着这时候百宝阁生意正火,又推出了一款“钻石”项链。

    说是项链,其实是穿绳的。

    这个不知名朝代普通工匠的工艺还达不到做出一条条细银链的水平,即使她一定要画图纸、找顶尖的工匠做,恐怕也?由于难度大,没法量产。

    因此?,姜月只好用红色的细绳代替。

    所幸,透明的晶石与红绳颜色格外?相配。

    她用定制好的银托镶嵌好晶石,再用红绳串起来,末端加了些能调节长?度的设计,连做了六十?根才拿出来卖。

    没想到,一出来就极受欢迎。

    古代在?脖子上戴金戴玉非常常见,但是戴这样的小装饰的,她们还是头一回见。

    而且与耳钉一起戴,看起来是一套,交相辉映的,更为亮眼。

    因此?,无论有没有买过之前那耳坠的,都有想买这项链的心?思。

    “钻石”耳坠卖六十?两一对,“钻石”项链卖四十?两一条。

    姜月原本以为头几天买的人才多,后面会慢慢变少,没想到每日进来的客人络绎不绝,几乎没有断过,就算有原本不打算买的也?有许多出门游玩的女?子过来逛逛最后带走一两件东西的。

    姜月这才发?现,长?安城的富贵人家真是数不胜数,原来一直是贫穷限制了她的想象。

    很快,姜月便攒够了买玉石的钱。

    她问过李掌柜,问过封璟,对比了一番长?安城各家玉石铺子,最终选定了一家品质好,价钱也?算合适的玉石铺。

    有了玉石以后,她便如同做晶石簪那般做起了玉石簪,只是不用再用树脂上色,而是根据不同的款式选用不同颜色的钻石。

    比如红梅戴雪,就选的是红色和田玉和白?色羊脂玉。

    不过,玉石的颜色并不完全一致,同款各个簪子之间?也?会略有区别。

    众人也?是这时才发?现,原来并不是晶石簪比玉石簪好看,而是之前的玉石簪不是出自于百宝阁而已。

    百宝阁的玉石簪实在?是太漂亮了。

    玲珑剔透,温润明艳,精巧绝伦,世界上再没有比这好看的簪子了。

    紧接着,姜月也?开始往耳钉和项链上镶嵌各种颜色的玉石宝石,最初采用的多是圆形,后面她又开始用一些玉石宝石的碎料往她精心?设计的银托上面镶,做出来一对对、一条条银镶玉或金镶玉的萌宠首饰。

    譬如十?二生肖或者小猫这样可爱的小动物。

    不出意外?的,也?很受欢迎。

    姜月发?现,这忙碌是没有个头的,想起来她许诺过要给温慕言她们每人都做一件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首饰,便想着宜早不宜迟,着手开始做了起来。

    她每一件都做得很用心?,任何?一件戴出去都能在?人群中吸引所有人目光。她既是为了几人的交情,也?是感谢她们从始至终对她的帮助。

    几人来到她的铺子收到礼物时,不知是激动还是感动,眼眶都忍不住湿了。

    转眼几个月过去,到了年关前夕。

    百宝阁在?长?安城成了炙手可热的商铺。

    姜月早已将二楼改成了铺面,又将百宝阁隔壁的双层楼酒铺花了两千两的价钱盘了下来,也?改名为百宝阁,铺内装饰与先前的一样,两家铺子中间?的墙打通。

    百宝阁铺面一下子就大了许多,能容纳更多的客人,姜氏和姜远发?各管一边。

    姜月怕他们累着,打发?能抽出身来的小姜们负责收银,姜氏和姜远发?就在?铺子里面看着支应下就行。

    随着气温越来越低,出门的人少了,或许是没有人群的遮蔽,姜月发?现,街上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第119章 收留贫民

    姜月有时候会?感慨, 在百宝阁里的时候,她总会?有种人?人?都过得?很好,丰衣足食之余还能享受生活的感觉。

    但是出了百宝阁, 便能看到街上尚有许多衣衫褴褛、穷困潦倒之人?。

    这个朝代的贫富差距很大?, 而且众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衣着光鲜的世家贵人们可以面不?改色目不?斜视的从乞丐面前经过,乞丐们看到他们除了机械的说一句“行行好”之外便没有任何神色动容。

    世家贵人?们可能会?绕路避开他们, 嫌他们身上不?干净。

    而乞丐们也很有自知之明的不?会?胡乱往他们跟前凑, 而是蜷缩在自己的角落领地等着那么一两个好心人?朝他们施点好心洒洒水。

    姜月同?时也发现, 乞丐中除了老弱妇孺,也不?乏一些青壮年, 估计是被生活逼得?没了法?子,才走上了乞讨这条路。

    想到原书中姜家一家四?口的悲惨结局, 姜月微微握紧了拳。

    若是当?时能有人?指条活路,断不?会?死得?那样惨。

    姜月没忘记她挣钱的初衷, 除了让姜氏夫妇过上好日?子以外, 她还想让长安城处于底层的无?家可归的百姓一点生的意?义和希望。

    天气已经冷了。